2025年的春节,一款名为DeepSeek的AI工具席卷中国。朋友圈里,AI写的打油诗比烟花更抢镜;家族群中,长辈们用方言指挥AI包饺子、算年夜饭热量;连写字楼里的白领也发现,公司群悄然流传着“AI替代80%法务和创意岗位”的裁员名单。 DeepSeek的爆火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两个极端:一面是技术普惠带来的狂欢,另一面是职业焦虑的暗流涌动。一位资深程序员试用后感叹:“我写了20年代码,如今AI一小时就能重构我的毕生经验。”这种冲击不仅限于技术岗位——律师、作家、设计师,甚至医生和教师,都开始担忧自己是否会被算法“优化”。 但焦虑之外,更值得思考的是:当AI成为“新同事”,人类如何重塑自己的不可替代性? 一、保持好奇心:做AI的“问题制造者”AI擅长解决问题,但人类的价值在于“提出问题”。 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培养我们成为“答案专家”——通过考试证明自己掌握标准解法。但在AI时代,标准答案的含金量急剧下降。GPT-4能在0.1秒内生成一篇结构严谨的论文,但它无法自发追问:“为什么这个领域的理论十年未有突破?”“如果颠覆现有假设,会发生什么?” 好奇心的本质,是对未知的主动探索。 梁宁曾提出“痛点思维”: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会只盯着用户表面的需求,而是不断追问“为什么”,直到触及本质。同样,面对AI,我们需要培养两种能力: 1.拆解问题的颗粒度:将模糊的“我想创新”转化为具体问题,例如:“如何用AI重构传统供应链中的非标环节?” 2.构建问题的关联性:像拼乐高一样,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交叉提问。一位投资人曾用AI分析《红楼梦》的社交网络,意外发现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派系斗争规律。 行动建议: 每天给自己提一个“愚蠢问题”,例如:“如果让AI管理一个动物园,它会先优化什么?” 用“苏格拉底式追问”与AI对话,逼迫它跳出模板化回答(例:连续追问三次“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”)。 二、终身成长:把自己变成“可迭代系统”AI的进化是指数级的,而人类的成长必须是持续且定向的。 传统职场中,“经验”是护城河;但在AI眼里,经验只是一组可复制的数据模式。上海某广告公司的案例颇具启发性:一位35岁的文案因“风格固化”被AI替代,而另一位95后新人却凭借“用AI混合科幻与京剧元素”的能力升职。两者的差异在于——前者在消耗存量,后者在创造增量。 终身成长的关键,是构建“T型能力矩阵”:
工具推荐:
三、去实践:在真实世界中“试错”AI的算法再完美,也无法替代人类在真实场景中的“手感”。 2024年,一位法国交易员用“近邻算法”预测美国大选,豪赚8500万美元。他的成功并非源于模型多精密,而是因为他比AI更懂“人性偏差”——知道特朗普支持者会隐藏立场,于是用“询问邻居偏好”的巧招绕过社交压力。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真相:许多问题的解法,藏在数据和逻辑之外的“暗知识”中。 如何积累暗知识?答案只有一个:躬身入局。 设计师不该只让AI生成海报,而要亲自去市集观察路人如何被视觉元素吸引; 产品经理不能依赖AI写PRD,而要去客服电话里听用户骂“这功能真难用”。 实践心法:
四、终极壁垒:守护人的“幻觉”有趣的是,人们最爱DeepSeek的原因竟是它的“高幻觉率”——它会误将“买苹果手机”理解为推荐梨子,但这种“不靠谱”反而让它更像一个真实的人。 AI的精确来自数据,而人类的魅力来自“失控”。一位科学家借助AI的“错误”推测出新分子结构,一名编剧用AI生成的荒诞剧情反向启发创作。这些案例提醒我们:有时,所谓的“缺点”恰恰是竞争力的源头。 如何培养“良性幻觉”?
五、小结:AI成为我们的合伙人AI不是来替代我们的,而是来重新定义“人类该做什么”。
真正的未来属于这样的人:他们像水一样,既能适应AI的算法容器,又能在冰、雾、蒸汽的形态切换中,永远保留改变规则的势能。 “不被替代”的答案,从来不在技术层面,而在我们能否守住生而为人的特质——对未知的好奇、对成长的渴望,以及对不完美却鲜活的创造力的信仰。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【简单有道】,微信公众号:【简单有道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 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