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被业界视为自动驾驶的“分水岭”。中国9家车企已获L3级道路测试牌照,北京、武汉等地开放高速无人化测试,比亚迪、特斯拉等品牌宣布量产L3车型。特斯拉FSD V13的接管频率缩短至每300公里一次,小鹏、华为等企业实现“车位到车位”的端到端智驾。然而,L3仍要求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接管,而L4级(完全无人驾驶)面临长尾问题——例如极端天气、突发路况等“黑天鹅事件”难以通过现有数据闭环完全解决。 2025年,高阶智驾从“极客专属”走向大众市场。比亚迪将高速NOA功能下放至10万级车型,大众、极氪等品牌通过低成本视觉方案降低智驾门槛。然而,L4级Robotaxi的商业化仍举步维艰。朱西产教授指出,车企研发L4更多为融资“讲故事”,实际运营成本高昂,预计2030年后才可能盈利。Waymo每8.5万英里需一次人工干预,而人类驾驶员平均每60万英里发生一次事故,安全差距仍是数量级。 自动驾驶的核心矛盾是“责任归属”。L3系统要求人机共驾,但事故责任划分模糊;L4则需系统全权负责,但现有法律框架难以支撑。梅赛德斯-奔驰虽在美国推出L3功能,却限制使用场景(如时速≤60公里),中国多地法规仍以“测试”为主,未开放大规模运营。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社会接受度——人类是否愿意将生命交给算法?地平线CEO余凯坦言:“智驾需超越人类安全10倍以上,才有资格取代司机。” 短期来看,自动驾驶将优先落地于特定场景:物流园区、机场接驳、高速干线等封闭环境。长期而言,人类驾驶不会消失,而是与自动驾驶并存。特斯拉的“端到端”技术模糊了L2至L4的界限,车主可自由切换驾驶模式;沃尔沃等品牌仍将人工驾驶作为“安全冗余”保留。正如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所言:“碳基(人类)与硅基(AI)的共存,才是智慧交通的终极形态。” 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并非取代人类,而是创造更安全、高效的出行生态。当算法能像老司机一样预判风险,当法规能像红绿灯一样明晰权责,当社会能像接受智能手机一样拥抱变革,人与机器的协同驾驶才能真正改变世界。这一天或许不会在2025年到来,但每一步技术突破都在缩短我们与未来的距离。 |
19款电子扎带
电路板识别电子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