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乎可以肯定的来讲,AI正引领着下一代技术革命。曾经那句“所有的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重新做一遍”,现在套用在AI头上,那也是妥妥的没有问题。 所以,你要是现在打算搞个产品,要是里头没参点人工智能的料,那可真就是“老土帽”了,客户见了都得绕着走,更别提给你几分钟介绍产品了。 相反,只要你的产品沾了AI的边,客户保准会请你坐下来好好聊一聊。为啥?客户也怕自己对AI一无所知,被领导一问三不知,那工作表现可不就大打折扣了嘛! 过去这一两年,我们也是紧跟技术潮流,用大语言模型技术去捣鼓新产品,要不就是给老产品换个新面貌。虽然公司没算法方面的人才,但通过外部合作,也算是硬挤上了这趟列车。而那些没能上车的企业,估计过不了几年就只能送上一首《凉凉》了。 在这个过程中,我对AI的情感经历了从恐惧到兴奋,再到去魅,最终正视的波动。 恐惧的是,AI时代的到来,自身的工作岗位是不是会被替代,公司的产品是否会被被淘汰; 兴奋的是,我们终于用上的AI去改造产品,确实带来了提质增效的巨大变化; 去魅的是,AI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,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和短板; 正视的是,AI的技术变革是大势所趋,应该积极主动去拥抱,让自己成为带有AI标签的人才。 接下来,就谈谈我用AI做产品的这两年的几点认识。 技术不是核心,对业务的理解才是,一直都是有一天,老板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: “咱这大语言模型产品,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儿?你找的那大模型,技术上牛不牛?别到时候效果不给力,咱这么多的投入可就打水漂了啊!” 这一问,我当场就懵了,心里嘀咕:“这哪儿能说得准呢,市面上这么多大语言模型,谁比谁强还真不好说。” 于是,我只好硬着头皮,有点丧气地回答:“咱现在用的大模型,技术上没啥独家秘籍,友商也能拿开源的去做产品。” 这事儿一直在我心里转悠,我就琢磨着,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个啥? 是技术吗? 要是的话,那大语言模型都开源了,大家的技术底牌都亮出来了,你能用,我也能用,顶多就是你比我早知道点儿,先下手为强,可以吃到一点信息差的红利。 更别提客户了,他们哪儿分得清你家大模型和我家大模型有啥区别,只知道都是用大模型做的产品。 甚至啊,单位里有个懂技术的,自己就能部署一个免费开源的大模型应用出来,哪儿还需要找我们这种厂家来卖所谓的“大模型应用产品”。 这么一看,所谓的产品应用大语言模型的技术优势,是根本不存在。只能忽悠一些信息相对比较闭塞的客户,收割完一波之后就没有了。 直到有一天,我找了个业务专家,想问问他对咱大语言模型的使用感受。 他对于我们的产品功能可以实现一键自动提取、分析、生成,并没有感到太多的惊喜和意外,反而觉得有些生成的效果不符合实际。 接着,他就给我举了好几个实打实的例子,告诉我产品得达到啥效果才算合格。不管你用不用大语言模型,最后得整出那效果,产品才算过关。 突然间,我就想明白: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? 其实就是更懂业务。 大语言模型再牛,也得靠你给它喂点有效的提示词,它才能吐出精准的答案。那这些有效的提示词从哪儿来?还不得靠客户的实际业务经验来提炼嘛。 客户的业务经验(规则),才是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呢。别家就算有技术,一时半会儿也抄不走这些东西。 产品不是满分卷,都是有限资源下寻求“最优解”AI的爆发来得太突然,导致公司过去的产品瞬间就落后了一个时代。时代抛弃你的时候,连声招呼都不打。 客户的口味也跟着变了调,得AI的产品才能调得起胃口。 所以啊,新AI产品还没出炉呢,销售端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给客户“画饼”了。 在销售的一声声叫唤中,我们不得不加快产品研发的脚步,否则,产品没能在预期的时间推出来,项目团队都得绑了拿去“献祭”。 因为对大语言模型到底能做到什么样的效果,咱心里也没个谱,毕竟是真没有经验啊。所以,在遇到一些功能上的问题的时候,都指望靠大语言模型来实现。 比如说,要从案件卷宗里提要素,硬件资源有限,不能把一百多页的文书一股脑儿扔给大模型。没办法,只能定些规则,从特定文书里提字段,这样解析起来就轻松多了。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,找文书成了大难题。现实里的文书资料,那格式乱得哟,有的没命名,有的就随便叫个“第一页”、“第二页”。 怎么办呢? 也不是没有办法,我们通过视觉模型去识别每一份文书,再根据标题和内容大概猜猜是啥文件。 这方案一出,效果咋样?也就60~70分吧。 为啥这么差?有些文件就是张模糊图片,大模型哪知道是啥类型;还有些文件名字一样,是历史参考文件,大模型不懂,就全堆一起了。 那能不能提准率呢?能,但得定向训练。就像教小孩做题,哪题易错就多练练。大模型也一样,得喂它成百上千份数据,让它学会做“错题”。 只是,大模型的微调训练是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,除去算力资源的投入,还得算法工程师的参与,加上还有时间周期的制约。 做产品啊,就是资源有限下的“最优答”。资源无限?那产品肯定杠杠的!但资源有限,就得算算投入产出比了。 说到底,大语言模型在很多方面还是比不上人。有些业务场景,它能拿60分以上,但要想再提分,那可得花大价钱了。 所以啊,用大语言模型做产品,得知道它的局限性,别啥都指望AI来解决。 要引导客户,对人工智能的产品预期不要太高有一天,我在电梯里面遇到了客户单位的一把手,他手里拎个文件袋,眉头紧锁,好像心事重重。虽然是午饭时间,但他吃完饭还得赶回办公室忙活。 看到我,他忍不住问了一句:“项目进展咋样了?” 我带点忐忑的心情回复:还在全力开发。(心里暗自嘀咕,千万别在这个时候来一句,要在xxx时间内完成,不然我都不知道怎么接茬)。 结果,领导略带凝重的心情说到:“之前我们在智能化方面做的好,别人不是羡慕,反而是眼红质疑,所以,希望你们抓紧做出来,才好堵住别人的嘴。” 原来,在我们进驻客户单位开发这个产品之前,就已经有两家企业在单位里面做了类似的产品,单位就借机大肆宣传了一波,引来了各地的同仁参观考察。 但只有单位自己知道,前期两家做出来的产品效果实用性并不好,虽然抢到了热点,宣传出去了,但得真有效果才行,不然就是“瞎忽悠”。 这也暴露出行业的一个通病,就是大模型被宣传得太神了!有些客户都盲目崇拜了,以为有了大模型,啥都能做,啥都能做好。过去得靠人力做的事情,现在都能交给大模型了。 但实际情况呢?大模型可不是万能的!至少在分析判断这方面,它还差得远呢。只能取代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。 咱们得让客户清醒清醒,别对大模型太迷信了。也许等这波AI泡沫破了,大家才能回归现实,知道AI也有局限,只能辅助人做部分工作。核心的重要事情,还是得靠人来搞定。 对于做产品而言,更不能陷入到那种自我吹嘘的虚假“牛逼”之中,忽悠了客户买单,也忽悠了自己。 产品做出来了,只有五六十分的效果,说起来可以给客户减轻50%的负担,却也同样带来了对剩下50%纠错的新增工作量。 AI技术是对生产力的提升,必将带来颠覆性的行业变革deep seek的横空出世,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振,振奋中国的在科技领域有了可以和美国正面硬刚的一臂之力;振奋AI的产品落地成本大幅降低,有大量的产品机会来临;振奋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,需要紧跟时代,别错了这趟造富的列车。 毋庸置疑的一点,AI时代已经到来,如果20年前大家惊呼的互联网时代,未来十年,就是AI时代。 AI还不同于互联网,被很多人称之为可以比肩“工业革命”的创新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 互联网只是改变了信息交流传播的方式,加速了商业模式的创新。但AI却是提升了生产效率,足以颠覆很多的行业,带来一次全新的“技术革命”。 那些传统的工作方式、生产流程,可能都要被AI给“改写”了!就像当年工业革命的时候,机器取代了人力,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一样。 为此,你可以做什么呢? 你得先相信,相信AI时代的到来,相信很多领域要被颠覆,相信有大把的机会正在冒出。然后,再行动,抓紧学习AI的技术,尝试使用各种AI的应用,用上AI的能力赋能你的工作和生活。 作者:武林,公众号:肖武林 本文由@武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,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。 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。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