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打开手机,满屏都是DeepSeek和Manus的消息。朋友圈里有人焦虑“饭碗不保”,也有人高呼“拥抱未来”。作为一名在媒体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多年的老兵,想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:AI跑得这么快,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跟上? 一、技术革命呼啸而来,这次真的不一样“最近试用了几款AI工具,确实被震撼到了!”比如DeepSeek,我让它分析一篇国际新闻的评论框架,不到十秒就列好了逻辑链,甚至能预判读者的情绪反应。再比如刚刷屏的Manus,听说能帮用户筛选简历、分析股票,甚至自主完成任务——这哪里是工具?简直像个“数字管家”。 但技术狂飙的背后,争议从未停歇。有人说AI是“第四次工业革命”,也有人嘲讽它是“泡沫化的资本游戏”。我觉得,这次技术浪潮的独特性在于两点:
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提到,AI生成的剧本“严谨却缺温度”,这话说到点子上了。技术再强,终究是工具;但工具的边界一旦突破,人与机器的关系必然重构。 二、饭碗会被抢走?先看清AI的“矛与盾”“同行们最近有点慌。”一位年轻记者问我:“AI写稿又快又准,我们会不会失业?”我的回答是:淘汰你的不是AI,而是不会用AI的人。 看看现实案例:
不过,危机感并非杞人忧天。全国政协委员吴杰庄提醒:“若仅停留在机械劳动层面,部分岗位必然边缘化。”再加一句:未来十年,职场分化将加剧——善用AI者升维,抗拒变革者淘汰。 三、武汉光谷的启示:中国AI如何突围?Manus的爆火让我想起一个细节:其创始人肖弘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,研发团队扎根武汉光谷。这座“中国光谷”正成为AI创新的热土,背后离不开两个关键词:
中国需要更多“硬核创新”。从DeepSeek到Manus,我们看到了本土企业的突围——不盲目追随西方技术路线,而是聚焦实际场景,用“解决问题”的能力赢得市场。 四、普通人如何不掉队?三条实用建议面对AI浪潮,焦虑无用,行动才是解药。结合自身观察,给大伙儿支几招:
五、心里话:AI时代,信心比黄金珍贵有人问:“AI这么强,人类还有价值吗?”答案是:技术越发达,越需要人性的温度。 举个例子:疫情期间,武汉社区工作者用AI排查居民需求,但送菜上门时的叮嘱、隔离期间的心理疏导,终究要靠人与人的连接。再比如,Manus能分析股票数据,但投资决策仍需结合经验、直觉甚至家国情怀——这些都不是代码能计算的。 全国两会热议“人工智能+”,特别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:“激发创新活力,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优势结合。”这释放了一个清晰信号:中国既要抢占技术高地,也要避免“为AI而AI”,牢牢锚定“为人服务”的初心。 AI狂飙的时代,有人看到威胁,有人看到机遇。我想说:历史从未淘汰主动求变的人。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,人类始终是技术的驾驭者。今天,我们面对AI,与其恐惧“被取代”,不如思考“如何借力”——用工具解放双手,用智慧点亮未来。 最后,借用DeepSeek的一句话与各位共勉:“AI不仅是技术革命,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。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!” |
19款电子扎带
电路板识别电子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