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导航

自动驾驶等级划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

2025-3-13 10:15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97| 评论: 0
摘要: 一、自动驾驶等级划分国际标准(SAE J3016):• L0(无自动化):完全依赖人类驾驶员操作。• L1(驾驶员辅助):单一功能辅助(如定速巡航),人类仍需主导驾驶。• L2(部分自动化):组合功能辅助(如自适应巡航 ...

一、自动驾驶等级划分

  1. 国际标准(SAE J3016)
    L0(无自动化):完全依赖人类驾驶员操作。
    L1(驾驶员辅助):单一功能辅助(如定速巡航),人类仍需主导驾驶。
    L2(部分自动化):组合功能辅助(如自适应巡航+车道保持),但驾驶员需全程监控。
    L3(有条件自动驾驶):系统在特定场景(如高速公路)接管驾驶,需驾驶员在紧急时接管。
    L4(高度自动驾驶):限定区域内完全自动驾驶(如Robotaxi),无需人类干预。
    L5(完全自动驾驶):全场景无人驾驶,无方向盘和踏板设计,尚未实现。
  2. 中国标准(GB/T 40429-2021)
    • 与国际标准基本对应,但更强调安全性。例如,明确将0级命名为“应急辅助”,并强化3级系统的风险应对能力。

二、国内外发展现状

  1. 技术渗透与商业化进展
    国内
    L2级普及:2024年乘用车L2级渗透率超53.8%,主流车企(如比亚迪、吉利)均搭载组合驾驶辅助功能。
    L3级测试:梅赛德斯-奔驰、宝马、智己等车企已获L3测试牌照,但尚未大规模量产。
    L4级试点:百度“萝卜快跑”在武汉、北京等地运营Robotaxi,2023年无人驾驶市场规模达3301亿元。
    国外
    特斯拉FSD:仍属L2级,但端到端模型(FSD V12)平均接管里程达333英里,计划2024年进入中国。
    Waymo与Cruise:在美国旧金山等地运营L4级Robotaxi,但受政策限制和技术成本影响,商业化进程波动。
  2. 技术路线差异
    渐进式路线:以特斯拉、小鹏为代表,从L2逐步升级至L4,依赖用户数据迭代算法。
    跨越式路线:如Waymo、百度Apollo,直接研发L4级技术,专注特定场景(如Robotaxi、物流)。
  3. 政策与法规支持
    中国:2024年6月发布《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》,允许L3/L4车辆在试点区域运营。
    欧美:美国加州允许L4级测试,欧盟升级“轮胎标签法”并推动碳排放法规,倒逼技术升级。

三、国内外核心企业实力对比

  1. 国内第一梯队
    华为:推出乾崑ADS 3.0,GOD大网提升场景理解能力,与赛力斯、长安等车企合作。
    百度Apollo:依托“萝卜快跑”平台,累计运营里程超5000万公里,覆盖10余城市。
    小鹏汽车:XNGP系统实现城市NOA,2024年计划推送“AI代驾”功能。
    文远知行:全球首个L4级自动驾驶小巴(Robobus)商业化运营,累计测试里程超2000万公里。
  2. 国际领先企业
    特斯拉:FSD全球用户超40万,端到端模型大幅提升泛化能力,但安全争议持续。
    Waymo:L4级Robotaxi车队超2500辆,专注无人驾驶出租车和物流场景。
    Mobileye:EyeQ系列芯片算力达200TOPS,合作车企包括宝马、大众等。
  3. 细分领域竞争者
    Robotaxi:百度、小马智行(中美双线运营)、Cruise(受政策限制调整业务)。
    物流与港口:图森未来(无人卡车)、驭势科技(无人物流车)。

四、挑战与未来趋势

  1. 技术瓶颈
    传感器依赖:激光雷达成本高(约5000元/个),制约规模化应用。
    算法泛化性:复杂城市道路的长尾场景(如突发障碍物)仍需突破。
  2. 未来趋势
    车路云一体化:中国主导的技术路线,通过路侧设备与云端协同提升安全性,已在北京、苏州试点。
    端到端模型:特斯拉FSD V12和华为乾崑ADS 3.0验证其潜力,或成L4级突破关键。
    绿色与低成本化:生物基材料轮胎、低算力芯片方案(如地平线征程系列)降低全产业链成本。

总结:自动驾驶技术正从L2向L4快速迭代,国内外企业通过不同路径争夺市场。中国在政策支持和车路协同技术上占优,而美国在算法和芯片领域仍具优势。未来竞争将聚焦安全性、成本控制与商业化落地能力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关注我们:东远物联

抖音

微信咨询

咨询电话:

199-2833-9866

D-Think | 广州东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

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北太路1633号广州民营科技园科创中心2栋16楼

电话:+86 020-87227952 Email:iot@D-Think.cn

Copyright  ©2020  东远科技  粤ICP备2024254589号

免责申明:部分图文表述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!